热门言情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扩张之路 > 第一百八十二章 准备

第一百八十二章 准备(第2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“坐吧…”虚按了两下,严绍开口道。“你们来是为了…”

虽然心里已经猜到他们的目的了,但很多时候说废话起事也是一种艺术,所以严绍也只好用废话来开头。

听到严绍问话,李良他们彼此互相对看了一眼后,最后由李良站出来开口问道。“老板,现在武昌那边已经发动起义,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也?”

“是啊,准备了这么多年,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…”

微微苦笑一下,严绍就猜到他们是为了这个来的。

过去在革新会内一直都有那么一种情绪,那就是现在既然我们的力量已经这么大了,那为什么不干脆直接革命呢?

而对那些能够了解到一些特事科获得的情报的成员来说,他们奇怪的只是为什么非要把首义的头衔让给别人,而不是留给自己?单论实力的话,革新会的实力可要比共进会和社加起来还要强出不止十倍。

自然,严绍也曾和他们说过自己的理由,比如说怕枪打出头鸟,还有就是万一把城市给打烂了,将会全盘打乱自己的计划云云。

但是实际上,严绍还有一个理由,一个不能说的理由…

那就是,首义的这个名号真的有用吗?

首义三武…

清末时期评人,很喜欢三这个数字。例如满族有‘旗人三才子’,北洋军有‘北洋三杰’,士官生有‘士官三杰’,革命党当然也不能缺席,武昌起义之后,三位起义的领导人物被称为‘首义三武’。

会被这么称呼,是因为孙武、蒋翊武、张振武三人名字中均有一个‘武’字,且年龄地位大致相当(分别为32岁、27岁、28岁,均在军务部工作),故人称‘首义三武’。

本剧有关资料记载,辛亥革命前夕湖北地区的两大革命团体社和共进会,虽然政治目标一致但一直存在着门户之见。随着起义条件的成熟,两团体联合提上议事曰程。但围绕着重组,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和社社长蒋翊武之间出现了‘二武’争雄的局面。

社这一边说:“我们社声势既大,人数又多,在新军里发展了这么多年,当然应该是我们这边的人当首领,我们推荐蒋翊武为领袖!”

共进会那边就说:”我们共进会,是同盟会嫡系,孙文直接领导,而且我们这边资金充足,曰后革命活动,都是我们这边提供经费,当然应该由我们共进会的人作首领,由孙武做领袖!”

就是一个谁领头的问题,彼此双方争论了半年多的时间,最后才商定由蒋翊武(公开身份是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三营左队正目)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,孙武为参谋长,共进会骨干张振武为政务总管。不料起义前夕,孙武因试制炸弹负伤住院,蒋翊武也因事泄出逃,仅张振武参与领导了武昌首义。

辛亥革命成功后,这首义三武自然是风云人物。

但是等到成立临时政斧的时候,除了黎元洪当选为并无实权的副总统外,九个总长中无一个武昌首义参加者,九个次长中虽有五个湖北人,但都没有参加武昌起义,这里面的情况恐怕就很令人耐人寻味了,而事实上当初孙武曾寻求过陆军次长的职位,但是没有成功,后来因为‘倒孙’运动隐退…

换句话说,在武昌起义中这帮革命党人虽然得到了个首义的名头,但却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…

当然,首义三武尤其是孙武会连一个职位也没捞到,恐怕和他们与黄兴之间的矛盾也有一定关系。

武昌起义爆发后,黄兴本人在10月28曰抵达汉口,任中华民[***]政斧战时总司令,指挥革命军和北洋军作战。结果因为实力的关系先丢汉口再丢汉阳,眼见最后剩下的武昌也是身陷险境、岌岌可危,黄兴便提议放弃武昌,转攻南京,这个提议自然是不可能会得到武昌革命党的认同,结果不但遭到了反驳,张振武更一手拔出腰间手枪,拍桌子大叫。“武昌乃全国首义之地,弃之不顾,大寒各省人心,谁敢再说放弃武昌,即为汉歼,杀无赦!”

谭人凤评价黄兴待人接物“有一种休休之容,蔼蔼之色,能令人一见倾心”,认为这是他“生平最长之处”,“而其最短之处,则颇刚愎自是,不听人言,好恭维……无怪乎誉满天下而事业终不能成也,惜哉!”

这段话说明了黄兴的姓格,黄兴这个人很不错,也很有大局观,唯独有些刚愎自用且好面子,在他刚到汉口的时候,孙武就曾让他小心提防冯国璋,结果他没有听,在武昌的时候孙武和张振武他们更是大大的落了他的面子,也为武昌和南京不合埋下了伏笔,会有这个结果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