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言情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游戏竞技 >前山小骆驼的新书李天的明末之旅 > 第68章 衡阳

第68章 衡阳(第1 / 1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贺一龙部现在有两个旅是正规人民军,还有两个旅是经过新兵训练的新兵旅,四千多人的摆样子“流贼”,共计三万人,在政委的带领下,新兵旅开始政治思想教育考核,那四千样子兵开始进入新兵训练,另外两个正规旅以营连为单位驻守各县和道路隘口。

一个月后,两个新兵旅绝大多数通过了考核,也正式成军,剩下四千多新兵按照两个团编制进行新兵训练,这样贺一龙部的机动兵力达到了两个多旅,贺一龙部留下一个半旅驻守赣州,另外两个半旅于十月二十八日向西面的郴州发起进攻,只用了半天就攻占郴州,十月三十日,贺一龙部和已经攻占衡阳的陈奇瑜部在两地交界处会师,赣州打通了和广西的地面联系,和交趾省大后方连成了一片,贺一龙也见到了战区司令陈奇瑜,交趾山地师长秦邦屏,人民军总部发电命令后面的具体行动都由陈奇瑜负责指挥。

十一月初,广西的工作团陆陆续续进入了赣州、郴州、衡阳,开始了基层建设,轰轰烈烈的发动百姓平均地权,打击地主豪强,先初步建立起公平的社会制度。

陈奇瑜把指挥部设在了衡阳,因为下一步的行动要以衡阳为前进基地,另外李天要求他办两件事,一是处理好衡王府的财产,另一个是找到一个叫王夫之的年轻人,找到后尽快把他送到台北讲武堂来。

李天在年初贺一龙部进南京的时候就让华记寻找过王夫之,但是当时他并没有在南京。现在人民军已经到了他的家乡了,应该可以找得到。

李天要找到王夫之现在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人,家在衡山雁南峰下,是一个将来能让华夏的思想体系提升并且集大成的大拿,是一个用思想改变世界的人!

王夫之(1619年10月7日-1692年2月18日),字而农,号姜斋,晚年隐居石船山,故后人称之为“船山先生”,湖南衡阳人,明遗民。“武夷先生”王朝聘之子。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、学者、诗人、词人,“四大启蒙思想家”之一。

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,七岁时通读十三经,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,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,后又学诗,并自创诗歌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,赴武昌乡试,中举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清军赶走李自成,攻占京城。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,写成《悲愤诗》,举起“反清复明”的旗帜,挺身战斗。后奔波于湖北、湖南之间,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,无果,退回到故乡衡阳,与“匡社”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。永历元年(1647年),投桂王,抗清未果。返衡阳,隐姓埋名。清康熙三年(1664年),写成《永历实录》。康熙十四年(1675年),迁居石船山。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,王夫之去世,享年七十四岁,葬于大乐山高节里。

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,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。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,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。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、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,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,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。其着有《周易外传》《张子正蒙注》《尚书引义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《老子衍》《庄子通》等。

清代学者刘献廷称:王夫之学无所不窥,于《六经》皆有说明。洞庭之南,天地元气,圣贤学脉,仅此一线。

曾国藩在《王船山遗书》中作序评:独先生深閟固藏,追焉无与。平生痛诋党人标谤之习,不欲身隐而文着,来反唇之讪笑。用是,其身长邀,其名寂寂,其学亦竟不显于世。荒山敝榻,终岁孜孜,以求所谓育物之仁,经邦之礼。穷探极论,千变而不离其宗;旷百世不见知,而无所于悔。先生没后,巨儒迭兴,或攻良知捷获之说,或辨易图之凿,或详考名物、训诂、音韵,正《诗集传》之疏,或修补三礼时享之仪,号为卓绝。先生皆已发之于前,与后贤若合符契。虽其着述大繁,醇驳互见,然固可谓博文约礼,命世独立之君子已。

谭嗣同在《论六艺绝句》评价王夫之:万物招苏天地曙,要凭南岳一声雷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